在涂料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突围”转型的关键期,一家深耕22年的涂企以技术为笔,在绿色与创新的画卷上勾勒出独特轨迹。
从水性树脂合成到纳米改性涂料,从智能制造基地到覆盖三大领域的核心产品线,江西彬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政策迭代与市场洗牌中是如何实现稳健发展勇立潮头的呢?
近日,顺德涂料商会会长、罗斯夫董事长罗宇应邀探访彬仲科技,与彬仲科技董事长万四样共话行业发展态势,并计划联合成立涂料创新联合体,攻关共性技术难题。
为此,涂料行业先锋媒体看涂说话,专访了彬仲科技董事长万四样,解码这家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密码与突围之道。
以“需求锚点”筑技术根基:
从专利转化看创新逻辑
“22年的发展,本质是一场与市场痛点的持续对话。”万四样的话语中,藏着彬仲科技从技术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逻辑。
截至2024年,彬仲科技累计斩获8项国家专利,其中聚焦水性树脂合成与低温固化等核心领域发明专利,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高端涂料的技术壁垒。
支撑这份成绩单的,是“需求导向型创新”的底层理念。“不是为了研发而研发,而是盯着下游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定向攻关。”万四样解释,当高端装备需要长效防腐涂层,团队便深耕纳米改性技术;当绿色建筑呼唤低碳材料,便主攻低VOCs配方。
这种“问题前置”的思维,让技术研发始终踩准产业升级的鼓点。
而双轮驱动的研发策略更让创新落地有了支点:技术预研机制如同“望远镜”,当前已瞄准生物基涂料等前沿赛道;人才反哺体系则像“催化剂”,核心团队享受项目分红,近3年专利转化率高达91%,真正让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生产线的产品。
智能制造筑就“品质护城河”:
6万吨产能背后的精度革命
彬仲科技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环保节能水漆10万吨生产能力,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设有生产基地。
2024年3月27日,江西彬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生产基地落户高新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走进宜春生产基地,德国进口全自动化配料无尘生产车间让人惊叹。这条年产能6万吨的智能产线,不仅是效率的代名词,更是企业对抗市场波动的“压舱石”。
“全自动生产线可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涂料调制。品质一致性是生命线。”万四样给出一组数据:通过12道在线监测点,产品批次差异率低于0.0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远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这种近乎苛刻的精度,让BNZ-7超耐候涂层等产品在盐雾测试中轻松突破6000小时,成为高端装备防护的首选。
柔性化生产则赋予企业快速应变的“弹性”。“客户需要定制配方?72小时内完成切换。”万四样坦言,在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这种敏捷性意味着能帮客户抢占市场窗口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基因——产线VOCs排放量较传统工艺大幅降低67%,高于国家各项严苛标准,让产品轻松叩开高端环保市场的大门。
产品矩阵破局行业变局:
从细分赛道到生态共赢
面对涂料行业的“四重变革”——政策倒逼水性化、新兴领域催生蓝海、地产低迷带来需求收缩、外资品牌加速本土化,彬仲科技以产品矩阵与生态思维主动破局。
三大产品线各有锋芒:工业防护涂料中,BNZ-7超耐候涂层以“6000小时盐雾考验”守护重工装备;低碳建筑涂料里,零碳净味内墙漆凭92%的甲醛净化率与法国A+认证,重构健康家居标准;特种功能涂料,为清洁涂层提供隐形护盾。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万四样眼中的破局之道清晰可见:3年内将特种功能涂料占比提升至30%,在工业涂料领域持续深耕场景创新,更计划联合顺德商会组建“涂料产业创新联合体”,以抱团之力攻关共性技术难题。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彬仲科技正以技术革命为笔,书写中国涂料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的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