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顺涂料王海顺:向上卷,向优行--罗斯夫-罗斯夫
海顺涂料王海顺:向上卷,向优行
发布日期:2025-08-15 11:49:22浏览量:6

1980年,高中毕业的王海顺拒绝了“躺平”——在大哥的工厂拿着300元的高薪,却偏要蹬着三轮走街串巷,把一桶桶106涂料送到千家万户。“那时候谁家结婚能刷上我们的漆,都是体面事。”他笑着回忆。

白天和工人一起生产,晚上自己送货,一桶漆赚5元,月入1500元的“战绩”,让他在1986年就拥有了价值万元的意大利进口三轮车,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干”的缩影。

90年代的仿瓷涂料革新,更显其敏锐嗅觉。当市场还停留在基础涂料阶段,王海顺带领团队自研的仿瓷涂料以“能照人影”的光泽度引爆市场,山西、河北的客户排队等货,甚至出现“给钱也供不上”的盛况。

这股“火了十几年”的热度背后,是对产品迭代的执着:没有业务员,全靠客户找上门,靠的正是“刷上去就不掉、亮得能当镜子”的硬实力。

从三人作坊式工厂到规模化生产,海顺的第一步,踩准了时代对"好涂料"的朴素期待。

一家涂料企业的社会底色

进入新世纪,乳胶漆、真石漆等品类兴起,王海顺没有躺在仿瓷涂料的功劳簿上。“跟着时代走”的信念,催生出1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8项待审批的技术成果,让海顺从区域小厂成长为河南省涂料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而比技术更厚重的,是企业的社会底色。2020年疫情期间,几万个口罩被高价收购时,王海顺选择捐赠给家乡;2021年“720”洪灾,工厂损失超百万,他仍第一时间资助受灾的乡亲与企业。

“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能看着父老乡亲作难”,这份对东漳涧村的牵挂,让海顺的“品质”二字有了更温暖的注解:好企业不仅要做优质涂料,更要成为家乡的“防护层”。

向上卷,向优行

面对当下涂料市场的激烈竞争,王海顺提出了独特的“三卷”哲学:“向上卷,不向下卷;卷品质,卷服务。”

这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新增9辆服务用车,每条产品线配备专属服务人员,经销商的供货难题、施工方的技术困惑,都能得到“一对一”的上门响应;

生产端,从环保指标到耐候性能,每项参数都对标行业顶尖标准,让“海顺造”成为“放心”的代名词。

这种“向上卷”的智慧,恰是四十年经验的沉淀。当不少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海顺选择在研发上加码、在服务上深耕——正如王海顺所言:“拼价格是死路,拼谁的漆更耐用、谁的服务更贴心,才是长久之计。”

从106涂料到仿石漆,从三轮车送货到全链条服务,变的是产品形态,不变的是“把每个细节做好”的匠心。

四十年漆彩流转,王海顺和他的海顺涂料,早已超越了“卖涂料”的范畴。

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用不同年代的产品,见证着中国家庭从“刷得起”到“刷得好”的变迁;

他们更是行业的践行者:在涂料这个看似传统的领域,坚守品质、拥抱变化、心怀责任,这桶漆,还能继续刷出更广阔的天地。